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就爱编程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人人连接登陆

无需注册,直接登录

用新浪微博连接

一步搞定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250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码农+码农,还是码农! [复制链接]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无聊
    2025-5-27 03:37:20
  • 签到天数: 366 天

    [LV.9]以坛为家II

    论坛先锋 学习至圣 荣誉成员 论坛元老 活跃之星 终极领袖

    我玩的应用:

    跳转到指定楼层
    楼主
    发表于 2012-8-16 01:32:42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    8月10日,国内软件外包服务企业文思信息与海辉软件宣布合并。
    文思信息是一家信息咨询、解决方案和IT服务外包提供商,也是第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。海辉软件也是一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,2010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。两家公司合并后年营业额将达到5亿美元。

    双方股票将以1:1的方式进行合并,合并后新公司名称为文思海辉;原文思董事长陈淑宁担任新公司董事长,原海辉CEO卢哲群任新公司CEO,原海辉董事长孙振耀将离职创办教育培训公司。

    以上是客观事实描述。
    紧接着,一拨疑似来自公关通稿的观点与言论就出现在各媒体的报道中:诸如:
    合并后的文思海辉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,拥有23000名员工。双方合并后,将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。
    业内人士认为,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提高对微软、IBM等大客户的议价能力,并对东软、软通动力等其他软件外包企业的市场份额产生挤压。同时,这还可能加速国内外包企业的合并。
    但是,这些乐观、看好的言论不能抹杀文思与海辉当下难堪的业绩事实:
    两企业同时于8月10日发布第二季度业绩。结果当天收盘,两公司股价均出现下跌,其中文思信息跌幅达11%。

    对于这事,虎嗅认为以下这篇署名为“赵国栋”的评论点拨得相当犀利、清楚,推荐给大家一读。
    主要内容为:
    这里谈的外包,仅仅限于文思和海辉等的外包模式,还有其他类型的外包,有些还很精彩。不在本文探讨之列。未避免歧义,用文思模式指代。
    当我听到文思和海辉合并的消息,一点也不感到奇怪。他们两家的盈利水平也已经像薄饼一样,两张薄饼摞在一起,依然是张薄饼。
    最主要的问题是,单纯依赖人力资源优势,从事产业链最低端的码农工作,在中国工资成本上升的背景下,文思型的业务模式,已经走到了尽头。他们大而不强。具体体现有三点:

    1、产业链下游的最底层,缺少议价能力。文思业务模式就是寻找发包企业,承接碎片化的编码任务。发现发包方对外包人员的管理控制的非常严,他们的设计做的非常细致。开发人员只要比着葫芦画瓢就能完成工作。这些从业人员俗称码农。码农能干啥,只能是人家要你做什么,你就做什么。报价稍高一点,人家就回换别人。
    我在大数据报告中提到过,整个产业链上,离最终用户越近的公司,就会拥有越大的发言权。文思模式,恰恰是离用户最远。中间隔着需求发掘环节、设计环节。并且他们在开发环节还没有发言权。发包方指定开发语言、指定工期、指定质量标准等等。干这个不用费什么脑子,认几个字,会敲键盘,掌握一门语言,培训两天就能开工了。
    这种模式就是工业时代,福特汽车流水线的翻版。码农就是那些工人。毫无创造性,自由度可言。

    2、员工技能单一,提升困难,缺少归属感。员工管理问题越来越难。工业时代的工作模式,在互联网时代,肯定被冲击得稀里哗啦。
    曾经有项目,要近千人,文思开始大规模招聘,然后集中培训。后来项目黄了。这些人员大部分被直接裁掉。害的我当时招聘都受影响。那些孩子们来应聘,都问,是不是招正式员工,会不会是临时工?后来一问,才知道都吃过文思类企业的亏。
    文思外包模式中,员工很惨,他们的技能被限制在很窄的范围,就是熟练工种,提升无望。大脑都被格式化了。出来找工作,没有任何优势。
    对文思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,就是员工流失率惊人。好在员工的代替性也比较强。造成一个奇观,文思一个事业部门,80%的人员都是HR,全部负责招聘的。有项目,狂招人,简单培训,立即上岗。项目结束,立刻裁撤。
    对比近期Google发布的员工福利,就算员工去世,配偶还能领十年的半价薪水。其对员工的态度和模式,差别何止以天地记!
    所以,文思在人员招聘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。
    再者,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,大家都知道,不赘述。

    3 竞争对手凶猛。反观文思们的竞争对手,像印度的Infosys,tata基本已经渡过了这个拼人头的阶段。他们已经进军设计环节,开始深耕行业市场。在金融IT服务行业,TATA在中国都成了IBM等的竞争对手。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了。员工的归属感、荣誉感也完全不能同日而语。

    所以,慢说这两家合并,就算再把软通动力搞进来,也没戏。出路也很明确,我相信,在十几万人的公司,必有某些业务方向,已经可以向设计、需求领域进军,具备提供整体外包方案的能力。问题是能否壮士断腕,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这些业务,走深耕行业,高端外包的路子。但在习惯于赚快钱的文思型企业,壮士断腕,谈何容易?
    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   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分享到人人 转发到微博
    [img=http://mail.qq.com/cgi-bin/qm_share?t=qm_mailme&email=fRUcHhYWGAQ9GxIFEBwUEVMeEhA]http://rescdn.qqmail.com/zh_CN/htmledition/images/function/qm_open/ico_mailme_02.png[/img]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

    晴云孤魂's Blog|就爱编程搜帖|手机版|Archiver|就爱编程论坛     

    GMT+8, 2025-7-2 13:37 , Processed in 0.090421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2

    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    回顶部